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生理學系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員組成的研究小組,歷經六年時間研究人類肥胖治療終得突破。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小組發現脂肪組織中的一種受體,和刺激脂肪分解的腎上腺素之間的關聯,有望為肥胖治療帶來新曙光。
小組2009年起展開ALK7受體研究
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生理學系的伊巴內茲教授(Carlos Ibanez),在多年前的一項研究中發現,脂肪組織中有許多ALK7受體(receptor),引起了他的好奇。他從2009年起,帶領本地六名研究員與一組國際研究員,開始對ALK7受體的功能展開研究。
新加坡大學網介紹,研究小組經過約六年研究,發現ALK7受體其實會抑制腎上腺素與去甲腎上腺素的功能,導致它們無法刺激體內脂肪分解與燃燒,促使脂肪在體內囤積,使得攝入過多高脂肪食物的人,面臨肥胖問題。
通過人鼠脂肪細胞展開研究實驗
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理學系教授解釋,研究小組在老鼠與人類脂肪細胞上展開多次研究,都成功獲得相同結果。其中一項研究顯示,改變老鼠的基因,使它體內沒有ALK7受體,再喂它們吃高脂肪食物,結果這批老鼠不但沒變肥,反而比一般老鼠更瘦。
過去人們常得面對饑荒問題,因此我們的身體會習慣性地將脂肪儲存起來。然而在現今社會,輕易的可以吃到高熱量食物,人體這種‘未雨綢繆’囤積脂肪的機制,導致一些攝取過量高脂肪食物的人變得癡肥。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小組所展開的這項研究,有助我們了解人體囤積脂肪的機制與各種關聯,使我們有望從ALK7著手,希望能在未來研發出抑制ALK7的藥物或抗體(antibody),助有需要保持身材的人在用餐后,仍能有效刺激體內脂肪的分解與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