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患者體內若出現一種致癌蛋白質,存活率將大幅下降,但只要及早檢測出病患體內的這種蛋白質,他們就能更早接受積極治療,有更大機會戰勝病魔。
此外,本地科學家也發現抑制這種蛋白質形成的方法,有望通過這個渠道研發出更有效的抗肝癌藥物。
肝細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簡稱HCC)是全球最普遍的原發性肝癌,癥狀包括黃疸、腹脹、腹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疲勞及無故體重減輕等。
這種肝癌是我國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也是全球第三大癌癥殺手,因為當醫生發現臨床癥狀時,病人的病情多已進入中晚期,治療的方法有限,因此全球每100名確診病人中,93人會死于這個疾病,確診后的五年存活率少過一成。
新加坡國立大學屬下癌癥科學研究所(Cancer Science Institute)的一組科研人員,在研究171份來自本地及228份來自香港的肝癌組織樣本后發現,若病患體內出現一種名叫SALL4的致癌蛋白質,存活率將不及體內沒出現SALL4的病人。
此外,體內SALL4濃度較高的病患,也比體內SALL4濃度較低的病患更容易死亡。無需到后期癥狀出現才積極治療
這意味著,科研人員能把SALL4列為一種能預測肝細胞性肝癌發作及其病況的生物標志,被檢測出體內SALL4濃度較高的病患不用等到后期癥狀出現前,便可接受積極治療,以抵御癌癥的侵襲。
癌癥科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楊可嘉(28歲)是其中一名研究員。她日前在研究報告的記者會上透露,在所有肝細胞性肝癌患者當中,體內會出現SALL4的患者多達50%,體內SALL4濃度偏高的患者則有10%。
領導研究的同研究所主任特南教授(Daniel Tenen)指出,人體胚胎中的肝臟其實都會制造SALL4,但健康成人體內卻不會,只有被人體重新激活,才會導致癌細胞的形成。科學家至今還無法解釋這種獨特的生物現象。
不過,這組科研人員卻找到對付SALL4的方法。他們在小鼠身上做實驗,利用一種縮氨酸(peptide,即小分子的蛋白質)干擾SALL4在其體內形成。
這樣做的效果是,小鼠的肝癌細胞更容易死亡,身上也更不容易出現腫瘤。也就是說,抑制SALL4能有效抗癌。
特南指出,縮氨酸在對付白血病等癌癥更有效,對付實體腫瘤的效果則不佳,因此小組目前正在發展一套篩選試驗,找出與縮氨酸有相同效果的小分子,希望借此開發治療肝癌更有效的藥物。
研究結果也有助治療其他癌癥
而SALL4除了與肝細胞性肝癌有關,也與其他腫瘤,如卵巢癌、子宮癌、胃癌、乳癌和肺癌有關,因此小組的發現也有可能改善這些癌癥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