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在新加坡雙語教學的推進下,華文教學也愈漸成為新加坡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時下十分青年人十分關注的一些話題,微信、淘寶、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等彰顯了華文教育創新的教學方法。本地華文教師若要借用中國的崛起來帶動學生學習華文的熱忱,就不應只單純傳授中華歷史與文化,而應該調整教具和教材,以貼近現代化社會,提高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據新加坡留學網了解,立杰律師事務所管委會合伙人謝錦發律師指出,要有效用地用華文溝通,語文學習與實際的運用必須相結合。
謝錦發在中國有20多年的工作經驗,曾在蘇州工業園區擔任法務工作。他將于9月27日(星期六),在報業中心舉行的華文教師交流會“老師潛能無限大”,與教師分享華文的無限可能。他指出,中國新一代的溝通方式已經與過去不同,中國青年對四書五經沒有興趣,溝通的話題多圍繞著流行文化,如微信、淘寶和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因此,他認為本地華文教師也應該改變教學工具和材料,以年輕化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高教學內容的實用性。
華文是溝通的橋梁、經商的工具、文化的鑰匙,并承載了華族精神,謝錦發將說明華文的實用價值和潛能,由此協助教師將華文教學與其實際功能相結合。他也將講述自己學習華文的經歷。
本地的語言環境以英語為主,學生要掌握好華文有一定困難。謝錦發律師說:“以前在法學院讀書時,那里基本上就像是一個西方社會,有許多人都對學好華文相當排斥。我也發現在一些須要用華語發表的活動上,許多本地學生都不愿意參與,把機會全讓給中國同學。”
對此,他感到可惜,并認為國人應把握學習華文的機會,因為掌握雙語將是他們的最大優勢。他表示,中國會傾向于與新加坡合作,不是因為國人的中文水平非常好,而是因為生活在多種語言、多元文化的社會里,國人能夠融合中西文化,能幫助他們與西方社會連接起來。
講座另一位主講者是兒童教育心理學家黃明烈博士,他將從教學手法、心理裝備與行為管教等方面,幫助教師尋找教學方向,成為一名有效率的教師,并提高教學能力。黃明烈博士表示,當學生理解教師對他們的關愛之后,他們會配合教師的教學,到時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是教師的教學效率都能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