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科技研究水平和教育發展方向是新加坡十分重視的環節。留學生選擇去新加坡留學,將會全面感受新加坡科研水平的強勁發展勢頭。鐵道走廊未來如果發展成貫穿新加坡的“綠色脊柱”,如何同周邊環境更好地融合,才能讓更多居民享受這片綠地?
新加坡留學網表示,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城市形態研究室正展開一項研究,通過收集鐵道走廊附近的住宅、道路和公共交通數據,挑選50個沿著走廊的地點。研究人員建議在鐵道走廊發展中,考慮在這些地點設立入口,方便公眾前往走廊。
城市形態研究室主任賽蘇克(Andres Sevtsuk)受訪時指出,鐵道走廊的地段之前屬于馬來西亞,走廊沿路并沒有太多入口可讓公眾進入。若走廊未來展開發展,應該設立更多入口。
他說,研究人員挑選的地點附近,人口密度相對較高,也有較多巴士站和地鐵站,提高人們抵達鐵道走廊的方便程度。“如果鐵道走廊會有一條腳踏車道,人們也能從住家出發,通過這些入口抵達走廊,騎腳踏車到市區上班。”
城市形態研究室在“城市重設想—新加坡城市設計研究”展覽中,展示的另一項研究是武吉士的商業和公共空間發展。研究人員通過這項研究,總結出營造多元化社區和商業環境的要素。
市區重建局局長黃南昨晚為展覽的開幕禮致辭。他說,市建局正在和新科大合作,研究一個建設環境模擬工具,未來將能利用感應器和智能手機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等技術,幫助規劃者優化公共空間、服務和設施的設計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