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新加坡留學以注重教育聞名海外,加強國民學習全面素質文化教育也是新的發展使命。為了繼續扮演歷史傳承的角色,讓更多人了解華文教育學會的歷史、宗旨和任務,并進一步促進華文教學,擁有67年歷史的新加坡華文教育學會希望借新啟用網站。
新加坡留學網了解,華文教育學會昨天配合教師節為退休華文教師和校長舉辦午餐宴,并邀請擔任宴會主賓的教育部長王瑞杰為網站舉行推介儀式。
華文教育學會原稱新加坡華校聯合會,兩年前正式改名。學會會長王梅鳳說,不少人仍對新名字感到陌生,為了提高該會在海內外的知名度,讓更多人了解它的背景及宗旨,學會決定跟著時代前進正式設置網站。
王梅鳳是南洋女子中學校校長。她受訪時說,建國一代華文教師了解本地華文教育的歷史發展,以及早期辦學的艱辛和坎坷,網站的用意也是希望把這段歷史和辦學精神傳承下去。
新設置的網站(sces.org.sg)除了介紹學會歷史和會務活動,也上載許多同華文教育相關的評論和報章報道鏈接,以及華文教研團體或機構的網址。
華文教育學會以弘揚華族文化、促進華文教學與研究為主旨。近年來,它贊助不少學府舉辦教育論壇及研討會和親子講座等活動,目的是讓華文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熱忱,讓莘莘學子受益。
上千名華文教師與校長齊聚
今年是學會第二次設宴招待退休華文教師,表達對他們的感恩之情。昨天在港灣城萬興酒樓舉辦的午餐宴,招待約1000名來自270所中小學和初級學院的退休華文教師和校長,出席人數比前年首次舉辦時多三成。
王瑞杰致詞時向建國一代華文教師致敬,感謝他們不遺余力為國家社會作出奉獻。
他指出,新加坡的母語教學不僅注重培養語言能力,也強調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教育和文化價值的灌輸與傳承,是任重道遠的。在座的華文教師,通過你們的言傳身教,學生不單吸收語文知識,也樹立了正確價值觀。”
數名年過九旬的教育工作者出席午宴,包括前校長和教育部前高級官員。
中正中學(分校)前校長莊為瑯(95歲)1949年從中國福建泉州來到新加坡,之后一直在中正分校任教。她在50歲時升任為校長,并見證學校當年從金炎路搬遷到基里瑪路。
莊為瑯憶述,金炎路的舊校舍設施相當簡陋,課室屋頂每逢下雨必定滴水。“每次下雨,學生會趕緊把桌子移開,拿水桶來盛雨水,然后繼續上課,雨停了再把桌子排整齊。那個年代的學生都曾因世界二戰而停學,因此特別珍惜念書的機會。”
中正分校2005年再遷到義順現址,學校從此命名為中正中學(義順)。
對于王瑞杰肯定建國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奉獻,莊為瑯表示“感動和安慰”。她說:“還記得中正創校校長莊竹林博士曾說,教師必須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我們都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用愛心來教導。盡管當年薪水不高,物資條件缺乏,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都堅守崗位,盡自己的責任。”
南僑中學前校長高亞思(91歲)和新民中學前校長周炳麟(95歲)也出席了宴會,其他嘉賓包括淡濱尼集選區議員馬炎慶和前教育部提學司陳啟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