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新加坡以優越的雙語環境、卓越的教育水平成為了許多海外學生所傾心的留學熱國。讓孩子從小接受雙語教學,選擇去新加坡留學是明智的選擇。本地研究顯示,生長在雙語環境下的嬰兒,無論在記憶或吸收新資訊方面的能力,都比生長在單語環境的嬰兒來得強。
新加坡留學網了解,研究團隊是在測試114名平均六個月大的嬰兒后,得出上述結論。這些嬰兒當中,54人生長在單語環境中,也就是說,他們父母親或主要看護者在與嬰兒接觸時,有超過90%時間用英語對嬰兒說話。
其余60名嬰兒則生長在雙語環境下,他們父母親或看護者有超過25%的時間使用母語如華語和馬來語對嬰兒說話。嬰兒在其余時間接觸到的是英語。
這些嬰兒之后接受卡通圖像測試。其中一組會先看到一只熊的圖像,另一組則先看到狼的圖像。他們過后同時看到熊和狼的圖像。
測試結果顯示,生長在雙語環境下的嬰兒,在看到單一圖像時,視線比較快偏離圖像,顯示他們吸收新資訊的能力比較強。
過后,他們會同時看到熊和狼的圖像。在已經看過熊圖像的那個組別中,雙語環境的嬰兒,會花較長時間去看他們還未看過的狼圖像,這顯示他們記憶里已有了熊,因此對自己有記憶的圖像,他們會比較快感到厭倦。在先看了狼圖像的那個組別中,上述理論也成立。
其它國家的類似研究也顯示,比較“喜新厭舊”的孩子,日后上學時在智商和詞匯測試等方面的學術表現,都有較突出的成績。
嬰兒時期能很好地學習和掌握雙語
領導這項研究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勒埃辛(Leher Singh)說,對于成人來說,學習第二語言或許是痛苦和艱辛的過程,因此人們往往認為,幼童和嬰兒也會面對同樣的困難。
但是,她指出:“很多研究已經證明,嬰兒時期能夠很好地學習和掌握雙語。新加坡有很多家庭是雙語家庭,我相信這項研究能消除許多家長的困惑,以免認為太早讓孩子接觸超過一種語言會帶來問題。”
她也指出,很多嬰兒到六個月大還沒有開始學說話,但近期已有加拿大研究顯示,懷孕后期就讓嬰兒接觸雙語胎教,嬰兒在出生數小時后就有分辨這兩種語言的能力。
參與這項研究的嬰兒目前平均已四歲大,研究團隊將繼續針對他們的語文和認知能力進行測試。
這項研究是“在新加坡健康成長”(Growing Up in Singapore Towards healthy Outcome,簡稱GUSTO)研究的一部分。參與GUSTO研究的機構包括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屬下的新加坡臨床科學研究院(SICS)、竹腳婦幼醫院和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GUSTO研究于2009年中展開,是一項耗時九年完成的研究,參與的新加坡嬰兒超過1176個,主要研究重點是嬰兒從出生到成長的環境如何影響他們的健康及成長,以及他們日后患上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