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水平和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和發展的今天,新加坡政府越來越重視發展和保護國內文化環境。許多選擇去新加坡留學的學生來說,全面尊重和適應新加坡的民風習俗也是很重要的。
新加坡留學網表示,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飲食供應商送餐時主動提供可生物降解的餐具。不過,有助于減少垃圾的可清洗餐盤還是少人問津。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供應商大多覺得需要清洗餐具太麻煩,而且也騰不出人手負責這項任務。
新加坡飲食供應專業協會會長洪榮文注意到,過去幾年要求提供可生物降解餐盤的消費者增加10%到15%,這些餐盤的價格人均要比一般泡沫塑料(styrofoam,也稱寶麗龍)多出1至1元5角;如果是能清洗的餐盤,還得高出2至2元5角。要求可生物降解餐盤的多是企業和政府部門,要求可清洗餐盤的一般是檔次較高的自助餐宴會。
杰茜小廚(Jessie‘s Kitchen)已在兩年前主動提供可生物降解的餐盤CornWare,老板娘林杰希說,他們不向顧客收取額外費用。不過,她無法提供可清洗的餐盤,“一來占地方,易打破,而且現在鬧人荒,請不到員工來洗碗。”
為大型化工公司供餐的東昇(Thomson)伙食從五六年前已將餐盤換成CornWare,同樣不額外收費。商業發展經理郭修亮說,泡沫塑料不環保,但又很少顧客會要求可清洗的餐具。
“要收回去洗就意味著得把回教徒可食用的區分開來,而且塑料餐盤過陣子會變黃,不好看,得重新換一批,如果是晚宴,收回去之后還得先泡在水里,隔天再洗,都很麻煩。再說,這還得用很多水和洗碗劑,也不一定很環保。”
CornWare是本地公司Olive Green的注冊商標,他們自2007年從中國引進這種主要由玉米淀粉和塑料結合而成的可生物降解餐盤后,至今已經隨處可見。創辦人之一的張振雄指出,那些規模較大的飲食供應商中,大約七成主動使用他們的餐盤,過去幾年的需求量翻了至少八九倍。
他不愿透露具體價格,但指出一個CornWare盤子的售價同一個塑料盤的價格差不多,價格具有競爭力。
中區、東南、西北和西南社區發展理事會都有規定,訂自助餐時供應商得提供比較環保的餐具,比如CornWare或紙餐具,但沒有規定得要可清洗餐盤。
東北社理會在組屋底層籌辦咖啡角落,每個星期固定幾天為居民提供免費咖啡和早餐,這些角落都鼓勵居民自備餐具。負責淡濱尼72街第718座組屋樓下咖啡角落的張清甘就說,剛開始時他們也購買泡沫塑料餐具,居民熟絡之后,就會從家里帶來陶瓷餐具。
她說:“每天上午我們大約泡30杯咖啡和茶,煮30碗米粉,也就是每天能避免使用這么多的泡沫塑料,扔掉的垃圾也不超過一個塑料袋。”
義順南的基層組織堅持要求供應商提供可清洗塑料餐盤,也就是業內稱為密胺(melamine,或稱三聚氰胺、美耐皿)餐具。負責該區清潔綠化工作的黃學海說:“生物降解餐具還是制造垃圾,用可清洗的餐具,洗過后的水最后還是可以再循環用。這樣的餐盤算下來每個人貴五角錢,我們覺得很值得。可是肯這么做的供應商不多,我們也是找了一陣子才找到。”
多使用可清洗餐盤
秉著減少垃圾的原則,國家環境局鼓勵人們使用可清洗的餐盤,而不是即用即丟的。
發言人說:“我們理解這可能會造成額外成本,對籌備工作造成挑戰,比如要在戶外舉辦大型自助餐。不過,我們還是鼓勵主辦方盡量使用可清洗的餐具。”
環境及水源部今年在網站上公布指導原則,列出一系列舉辦宴會或活動時可采納的環保措施,其中就包括使用密胺餐具,以及吃完后自行清理。發言人說,他們在舉行內部活動時也會要求供應商提供可再次使用的餐具,甚至鼓勵員工自備餐具。
公共衛生理事會主席陸圣烈平時打包時都是自備飯盒,吃完后再洗干凈,他一貫反對使用泡沫塑料,并認為飲食供應商可購買洗碗機和申請提高生產力津貼來抵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