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科技水平的發展。因此,科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占據著重要的發展位置。對于留學生來說,選擇去新加坡留學,不僅僅是因為其教育的完善、環境的優越,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科學教育水平兼具性較高。
新加坡科學館館長林直明副教授希望計劃中的新科學館能設置專門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展區,并以講座和活動吸引成人參觀,進一步將科學知識普及化。
新加坡留學網訊:李顯龍總理日前在國慶群眾大會上宣布,在裕華園地鐵站旁邊的空地興建一座新的科學館,新館預計在2020年建成。教育部將成立一個委員會為建造新館提意見。
現有科學館基礎設施有局限
積極參與新館策劃工作的林直明昨天在西南社區發展理事會的活動上受訪時,提到現有科學館基礎設施的局限。“歷史科學館建筑內部沒有柱子,全靠很厚的墻壁支撐,但由于墻壁很厚,我們無法拆墻擴建,被局限在這個框框里面。”
他認為,如果新館設有可移動的隔墻,便能像變換舞臺布景似的變換格局,在短時間內為訪客呈獻不同的展覽。
科學館位于裕廊東占地6公頃,毗鄰的萬象館(Omni Theatre)和“雪城”(Snow City)則占地3.6公頃。科學館每年訪客多達80萬人次。
科學館已有37年歷史,林直明說,電線和電子設備陳舊,館內的無線網絡(WiFi)收訊不佳,訪客無法充分利用這項科技。他希望新的科學館能用進的通信科技。
有了關于建筑和設施的構想后,接著要考慮的是新館的展覽和活動。
林直明說,科學館今年6月開放專為18個月至8歲的孩童打造“兒童站”(KidsSTOP),會員人數至今已達6000人,顯示兒童科學館深受歡迎,新館也應該設有類似展區。
他認為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必須具備科學知識。此外,隨著人們對科技的依賴越來越大,成人和年長者也應該對科學有一定的了解。“新館該有一座幼兒館、少年館和成人館,同一個展覽針對不同年齡層,將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科學館為許多新加坡人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西南區市長劉燕玲告訴記者,她小時候很喜歡到科學館去探索,動手嘗試各種科學試驗和展品。
“隨著地球人口的增長以及資源的消耗,人類未來或許會面對能源、糧食和干凈水源方面的挑戰。新科學館能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互動的形式,引導青少年正視這些危機,發揮創意并建議創新的解決方法。我希望西南區居民能積極提出建議,建立一個源于社區、屬于社區的科學館”。
劉燕玲昨天在科學館接受國防科技研究院捐給西南社理會教育基金的12萬5000元善款。
這項教育基金是幫助無法申請政府援助的中低收入家庭,讓他們為孩子購買學習用品或支付教育活動的部分費用,例如計算機、課外作業本和實驗室器具等等。
國防科技研究院約300名職員舉辦多項活動籌款,西南社理會以一元對一元的方式撥出12萬5000元給這項基金。這是雙方第三次合作,每年捐款總額為25萬元。
今年受惠的中學生、高中生和工藝教育學院學生約1500名。每名中學生可獲得150元;初級學院學生、大學先修班學生和工教院學生,每人可獲得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