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新加坡不僅是教育完善的留學熱國,更是文化環境優越和文化底蘊濃厚的典范之國。在城市化日益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的今天,如何在高密度人居環境中充分合理利用綠地,改善綠化結構,已成為園林工作者面對的挑戰,垂直綠化的概念應運而生。
新加坡留學網:在國家公園局Skyrise Greenery網站的首頁,近期可以看到一張綠色盎然的“158絲絲街項目”的展示圖片。這個大手筆的垂直綠化項目是由中國新移民開辦的新加坡建恒工程有限公司(Consis)與本地設計公司AgFacadesign聯手打造的。2011年,該項目一舉拿下新加坡建筑師協會和國家公園局聯合舉辦的“空中綠意”大獎,并入圍世界建筑師年會“年度園林項目”大獎。在上個月,Consis 憑158 絲絲街項目一舉拿下在杭州舉行的世界屋頂綠化大會2012年會空中綠化施工金獎。
從2樓到9樓的垂直綠化項目
談起“158絲絲街項目”的成功,新加坡建恒工程有限公司(Consis)的經理鄔瑛(Colleen Wu)難以掩飾內心的喜悅之情。“這是對我這幾年來執著堅持的一種肯定,它讓我對垂直綠化項目更有信心,希望未來能承建更大、更有挑戰性的垂直綠化工程。”鄔瑛說。
“158絲絲街項目”由本地設計公司AgFacadesign的著名建筑師簡福星(Kelvin Kan)設計,由新加坡建恒工程有限公司承建。項目于2010年底動工,2011年2月交工,垂直綠化總面積達470多平方米,工程歷時兩個多月,是當時新加坡從2樓到9樓通高的垂直綠化項目。簡福星告訴《新匯點》:“當時項目主要面臨的挑戰,是建筑物白天時間日照不足,因此采用了植物生長燈作為日照的補充。目前,植物已經健康生長了一年半的時間,證明這些努力是有效的。
對建筑物的溫度控制
簡福星在創立設計公司AgFacadesign之前,一直從事玻璃和外墻設計,具有10年的專業背景。目前,他的公司主要提供結合玻璃、外墻裝飾等不同建筑設計的咨詢服務。簡福星認為,在建筑設計中融入垂直綠化,絕對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垂直綠化不是簡單地為建筑‘刷綠’。綠墻必須對建筑物的溫度控制起到實際作用,對建筑設計元素和設計語言起到強化作用。與建筑設計完美融合的綠墻,必須同時考慮維護的方便性和安全性,必須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在他看來,綠墻系統最首要的條件是保證植物存活并健康生長,系統的選擇必須能夠避免和控制病菌在植物和土壤中的傳播。
而這些也正是鄔瑛和她的同事們在設計“獨立花盆”系統(即CONSIS VGS系統)時的重要考量。44歲的鄔瑛畢業于中國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是一名結構工程師。1995年,身為北京住宅總公司員工的她,跟隨公司來到新加坡拓展業務,隨后舉家移民這里。2007年公司撤走后,鄔瑛與老同事田建杰合伙成立了新加坡建恒工程有限公司,主要承接結構建筑和綠化等業務。“傳統建筑業越做越辛苦,相關政策一再調整,我們這種小型建筑公司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我們逐漸把目光轉移到垂直綠化上來,試圖在這個新興領域尋找商機。”
改善綠墻設計上存在的弊端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城市熱島效應愈加明顯。如何在高密度人居環境中充分合理利用綠地,改善綠化結構,已成為園林工作者面對的挑戰。垂直綠化的概念應運而生,人們嘗試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立面或其他構筑物表面攀附、固定、貼植、垂吊形成垂直面的綠化。
鄔瑛發現,在新加坡這座“花園城市”的綠化建設中,精心設計的各種垂直綠化小品,使整個城市更有立體感,既增強了綠化美化的效果,又增加了人們的活動和休憩空間。但她同時也了解到,大面積使用垂直綠化的建筑其實并不多見。
“當時市面上的綠墻主要采用棕包系統和爬藤,養護費用較高;系統設計上存在一定缺陷,違反植物生長規律,影響美觀;本身結構重,造成背景支撐構架費用高,浪費材料,綠色環保的效果被沖淡。”鄔瑛分析之后,決定帶領同事研究一套新的綠墻系統,以改善綠墻設計上存在的弊端